
跑步沙袋 绑腿 野兽环绕、星辰相伴,勇士们在密林深处守护
海南岛中南部莺歌岭自然保护区南麓密林深处,有一座20号哨所。
驻扎在五指山市毛阳镇的武警海南总队儋州支队第六中队武警官兵,每天在驻地与哨所之间进行24小时巡逻。这种情况持续了52年。
放眼远处莺歌岭的群山,总是郁郁葱葱,每一寸土地都长满了茂密的植被。早晨,山上常常飘着薄云和薄雾,山间回荡着潺潺的流水声和偶尔的鸟鸣声。
当树枝上出现带着竹叶的青蛇,或者是成群的红色火蚁在身上跳跃……官兵想要在这里巡逻执勤,需要掌握很多技能。
夜间巡逻背包里的“秘密武器”
十三年前,当18岁的张斌第一次远行,从山东老家来到海南,下到中队时,他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夜间巡逻。
张斌清楚地记得13年前他第一次参加巡逻执勤时的情景——跟着哨兵。刚入连的新兵尚不具备独立执行巡逻任务的能力,需要跟着老兵一起巡逻学习。
他的第一个班次是早上 4 点到 6 点。莺歌岭里安静得有些诡异,只有路边深谷中潺潺的流水声和士兵们轻柔的脚步声。
两道昏暗的光芒划破了山林的黑夜。张斌与巡逻同志并肩行走。他挥舞着手电筒,扫视着前方,紧张地观察着。
在参加巡逻执勤前,中队会向战士们讲解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,特别是如何应对蛇以及被蛇咬伤后的急救处理。上岗前,战友们还给他打了一针心理“疫苗”。
Cobra、……光是听到这样的名字,难免会让人紧张。如果要问巡逻路上遇到蛇的概率,从巡逻士兵携带的装备就可以看出来。每次巡逻时,官兵除了携带防爆装备外,还携带驱蛇棒和应急包,里面装有应对蛇咬伤的工具和药品。
莺歌岭的植物不仅茂密,而且根系错综复杂。其中有不少裸露在石壁上,看上去就像是缠绕其中的蛇。
莺歌岭里不仅有蛇,还有猴子和野猪。当巡逻官兵第一次走在头顶树枝茂密、两侧悬崖峭壁的小道上时,不自觉地提高了警惕,仔细聆听。
“有蛇!”回来的路上,张斌第一个发现了蛇,并向同行的两名战友喊道。
只见一条黑黄相间的大蛇粗如成人手腕,缠绕在必经之路上。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蛇赶向河谷。张斌介绍,用手电筒照射,可以看到河里游动的蛇有三米长。
曾几何时,这位来自沂蒙老区的战士,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。今天,张斌平静地说,他已经看惯了蛇。
金环蛇、邦加蛇、青蛇、眼镜蛇、眼镜王蛇……官兵见到的蛇种类比很多动物园还多。
“白天兵看兵,晚上看星星”,是中队官兵生活的真实写照。
莺歌岭是一个原始的热带山地雨林保护区。官兵巡逻时不仅要面对野生动植物,还要面对炎热潮湿的天气条件。炎热潮湿的夏季雨季,他们在十里山路巡逻执勤。官兵们迷彩服角滴下汗水是常有的事。
恶劣的环境是军人磨练意志和斗志的地方。中队为战士成长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和养分。
张斌是家里唯一的儿子。 2011年,他入伍来到海南。这也是他第一次远行。陌生的环境、不同的生活饮食习惯、枯燥的训练让他特别想家。张斌说,新兵公司过年的时候,他偷偷在被子下擦眼泪。
生活习惯和环境很容易适应,但精神动力还是需要中队的引导。该中队始终把培养官兵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。
该中队所在的毛阳镇曾是琼崖纵队的指挥部。也见证了琼崖革命史上“孤岛奋战,艰苦卓绝,红旗二十三年不倒”的血腥岁月。中队坚持把琼崖革命精神作为传家宝,不断将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植入每一位战士的基因中。近年来,新员工入职、发展新党员、党支部换届等活动,都需要到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学习历史、宣誓,不断激励每一位党员、每一位官兵具有琼崖革命精神。
在中队的教育和引导下,张斌的心态也一点一点地调整,慢慢地改变。他告诉自己,班里还有其他战士,中队里有几十名官兵,还有更多全国各地的战友,都在外。 “既然选择了当兵,就要做一个安心的好兵。”
训练场上的“黑色闪电”
新兵通过“思乡考验”后,接下来面临的就是“苦难考验”。张斌说,他出生在农村,在贫困中长大。艰苦的训练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困难。
张斌的身体素质在新兵中算是比较好的,能跑18分钟5000米。由于他的奔跑技术和黝黑的皮肤,战友们亲切地称他为“黑闪电”。
他速度很快,但缺乏身体灵活性,有时难以记住自己的动作。在中队,优秀是一种习惯,也是战士奋发向上的动力。
在班长的鼓励下,张斌更加刻苦训练。当别人跑3000米时,他背着装备跑5000米;别人练了几圈,他却练了十几遍……
他在各项军事训练中的成绩突飞猛进,连续多年保持着五个中队的军事训练记录。他担任多个培训科目的老师,他带的应急班“喊得大声,拉得好”。他多次参加上级组织的比赛。取得好成绩,成为中队致胜的“尖刀”。
中队始终洋溢着“氧气充足就动力多,气温高就热情高,环境好条件就好”的氛围。
训练场上,郭忠良背着枪从木桥上跳下来,向前走了几步,再次跳了起来,爬上了高墙……
刚从连队来到中队时,郭忠良的速度与张斌一样,在支队组织的季度比赛中获得了5000米第一名。
但在其他个人科目比赛中,他总是排名第二或第三,经常与全能第一名失之交臂。
冠军是郭忠良的榜样,但超越第一才是他的目标。这几年,郭忠良在场上屡屡失利、屡败屡战,但在训练上却从未松懈。
杨兴科曾在六中队担任值班指导员,对官兵的情况非常熟悉。看到平时积极训练的郭忠良,杨兴科询问是否还想参加9月份的比赛。郭忠良回答说想再试一次。
随后,郭忠良开始积极备战。他在网上买了一条重达几十公斤的沙袋打底裤。他每天早起跑2小时练耐力,深蹲练腿力,器械练臂力……期间,他磨坏了两双训练鞋,瘦了好几公斤。 。
比赛中,郭忠良不负众望,获得支队群众训练比赛个人全能第一名。
杨兴科了解拳手的气质,也知道赛场上的表现不仅来自于刻苦训练,更来自于临场的精神状态调整和策略支撑。他看着这些充满活力的战士,笑着对记者说:“好事多磨。”
每两年一次“长征路”之旅
在中队的13年里,张斌完成了从学生到成年人的人生转变。
张斌说,原中队长郑守勤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之一。
队长的态度、做事方法、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他学习的榜样。在队长的指导下,他在中队迅速成长。
齐心协力解决问题的方法、模范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、发自内心地为战士们解决实际问题等,都是老一批战士通过教导和辅导传承下来的优秀作风和工作方法。 。
张斌说,以前是一个人,现在是一家人了。以前他一个人出去训练,现在他带队去比赛。每个人在每个阶段的认知不同,肩上的责任也不同。唯一不同的是,改变的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,让自己变得更好。
面对班上有个人意见的战士,张斌也会利用空闲时间,多了解战士们的心态,找出原因,并用自己的经历耐心劝说、化解他们的心理束缚。
在20号哨所深处,旧哨所前的哨兵训练墙上,用红笔写着“身居深山,尽忠”四个字。
每当新兵入驻连队时,中队都会组织他们来这里参观,了解中队的历史和哨所的故事。
杨行科指着墙上的字问士兵们,你们理解的“忠诚”是什么?
有的战士说,忠诚就是在岗哨执勤,有的战士说是在巡逻路上,有的战士说是条件和环境恶劣,还有孤独……
杨行科告诉战士们,他理解的忠诚就是听党的话、跟党走。保护一方的和平是一种义务;这是信念,更重要的是具体行动。
24小时巡逻的官兵又上路了。
他们拄着两根棍子徒步巡逻了十里山路,两个月就把一双解放鞋穿坏了,两年走完了“长征路”。
52年来,历届官兵在深山老林艰苦奋斗的过程中,用实际行动描绘出“深居大山尽忠”的牌匾,不断用“忠”守护不可动摇的红色大山深处的旗帜。
菠萝百科网